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文章標籤

華神報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收心放意踏實幹,
收意放心歸自然,
命懸一生缺智慧,
一生懸命不平凡。
 

心情雜念躁動如猿,意識思維奔騰如馬。

文章標籤

華神報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is is your last chance… After this, there is no turning back. You take the blue pill, the story ends. You wake up in your bed and believe whatever you want to believe. You take the red pill, you stay in Wonderland, and I show you how deep the rabbit hole goes." ―Morpheus, to Neo
 

駭客任務是華神從小就很喜歡的一部神作,電影的世界觀以電腦程式邏輯架構出人類以為真實的虛擬實境,這在現實與虛擬、各角色(NPC)之間的關聯、輪迴觀、自由意志的選擇等問題上,都蘊藏很深的禪味,不論從哪個角度切入都是探討不完的議題。

文章標籤

華神報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初傳中國,國人不能接受,乃以老莊學說詮釋佛理,稱為「佛道」,因此相似之處不少。但以基本教義而言,道教相信感應,主張修心煉性;佛教主張慈悲,相信明心見性;道教徒希望得道成仙,神仙是道教最高的人格表現;佛教徒希望涅槃成佛,極樂界是佛徒嚮往所在。道教採多神論,富強烈民族色彩,無末世論,是積極的宗教;佛寺僅供佛不供道神,不重視家庭觀念,出世思想濃厚。

道教以宮、觀、廟、府、殿、壇為道士、女冠祀神闡教之所,【乾神稱為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坤神則稱為元君、母、后、妃、夫人;護法神稱為靈官、天君或元帥;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稱大王、千歲或王爺】。信者以傳度或奏職為入教之階,號稱三清弟子,高道則稱真人、先生、○○子或仙子、神職人員為○○仙官或○○仙卿,用法名,但冠以本姓,以拱手作禮,儀軌稱為齋醮,不尚血食之祭,修者功行圓滿時稱為飛昇或羽化,家居時應設神位及祖先位

文章標籤

華神報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佛教中最知名的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東亞/華人地區備受崇拜,從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可見人們對菩薩的敬仰。觀世音菩薩在過去世即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因其慈悲心欲救渡後世一切眾生,而顯現菩薩形象,重入世間救苦教化。

慈悲心是什麼概念?從《悲華經》記載菩薩在寶藏佛前發願的內容可探見:

文章標籤

華神報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學會計出身的華神來說,用會計學的觀點來看事情的肌理是親切而有趣的題目。會計學的框架之所以能用在「人命」(註一)與「人生」的探討上,是受道家「身國同構」概念所啟發─身體各層機構:細胞、肌肉、臟腑、氣血等就好像國家的人民、百官、行政部門等組成要素,所以管理身體就如治理國家;而會計學以其「辨認、衡量、記錄、忠實表達經濟活動之資訊」的本質,可以帶給企業管理者很大的幫助─所以華神在「治身如治國」的基礎上,講「治身亦如治理企業」。

一切從會計恆等式開始:「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上天給了三魂、地給了七魄才組成我們的人形,雖然人是帶著「業」而來的(佛家講「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但這次做人總是一個新的開始,就像華神老闆(後簡稱華董)這次又帶不同的股東來開一間新公司,前面開過的公司都停業清算完了,至於華董這個人累計是賺是賠要看他的家產和借貸狀況才知道,也就是好的業與壞的業。

文章標籤

華神報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神最近的些許體會。有人說人生如戲,我們既是主角,也是大千世界的一個小角色,愛人落幕了,人還執著,自己要下台了,腳本的意義還沒參透。我說人生像一張只有證明題但沒有題目的試卷,沒有人會告訴你題目是什麼,每個人都在徬徨與錯誤中摸索,懂或不懂、會或不會,都要持續不斷地寫,直到離世的那一刻才能停筆,交給天考評。

世間的學問大抵只管字寫得好不好看、修辭漂不漂亮、文章的結構嚴不嚴謹,與探索證明題的題目不大相干,立定題目後,離探索問題的本源也頗有距離,需要調和。佛者、仙人、聖賢留給後代的智慧,在這樣的脈絡下,似也能看作祂/他們終其一生所歸結出來的答卷,經後人整理成為人生的參考書─有系統地條列出人生必須「體證」的問題,以及祂/他們「體解」出的大道(答案)。強調要用「體」來證明,是因為人非得「身」歷其境、「感」同身受進入問題的核心,才能由內(心,所以任物者)而外(意,心有所憶)產生一致性的回答證明,所以「心」「意」相通、知行合一。強調用「體」來解,是因為天道的規則是做了才會懂,不敢做或自詡聰明愛抄捷徑,那不是假懂就是想破頭也不懂,用身體力行來解題,才能解脫、醒悟。

文章標籤

華神報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房間傾向髒亂跟金屬傾向生鏽、木頭傾向腐化一樣,萬物都服膺於熱力學第二定律─自然過程趨於更大的「無序狀態」,而衡量無序的尺度就叫「熵」(entropy)。我們眼前的世界能看到生米煮成熟飯,唐先生摔破花瓶,但相反的過程就預期不可能發生,也是因為「熵」的作用。它暗示了時間行走的單方向性、不可逆性。究其原因,是因為事物通往無序的可能途徑太多,而通往有序發展的途徑太少的關係─就像要把一副撲克牌洗成完全按花色、順序的排列,雖有可能,但機率趨近於零一樣。

費曼說:「在不可逆的過程中,失去的不是能量,而是機會。」事實上要擺爛搞砸老闆交付的工作,有太多種方法,而一旦步入混亂的漩渦中,完成工作或升職的機會就越來越低,越更需要付出「能量」把事情喬好。因此可以理解,為了創造/維持事物的”有序”狀態,必須給付能量,而在整體能量守恆的規則下,一部分的有序,必然也會產生另一部份的無序。

文章標籤

華神報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用現代環境來講,就是對名相(虛名與物相)的貪愛執著,造成「爭」名奪利、道「德」魔人的現象。而人對名相的概念則從本篇的第一句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當所有人對美有一種”主觀”的共同感受(客觀的人事物本來沒有美醜之別),那自然會產生喜歡”美”而厭惡”醜”的分別心;因為道德規範的訂定與尊崇,自然產生”偽善”的問題,只要看大眾運輸工具「博愛座」引起的紛擾,就能明白。

文章標籤

華神報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薩,全名為「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a)」,是成正等正覺以後,發大慈悲心濟度眾生之人。觀自在菩薩超越了十地菩薩的層級,內觀自在通達無礙,外觀世音尋聲救苦,當觀音菩薩修行入定,進入最深層的般若智慧狀態時,祂的智慧有如光芒,直接照亮苦的本源─構成人身心的基本要素「五蘊」:「色、受、想、行、識」,從有形有「色」的物質/肉體、感官接收外界刺激所生之感「受」、在心中對事物的「想」像模擬、思想後相對造作出的「行」為、辨別事物異同的「識」別意識,都是「空」的。我們於其他篇幅已深入介紹過,空非虛無,而是萬物皆為因緣聚合的暫時假象,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緣起則聚,緣滅則散,無中能生有,而有亦要返回於無,物質如此,統攝身心的五蘊也脫離不了「空」的定律。

文章標籤

華神報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