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道家所尊崇的最高本體、宇宙本源,由道德經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知,道在宇宙形成前,也是盤古開天前,就已客觀地存在,它從虛無化為實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42章,再從實有返還虛無,循環不止,而萬事萬物─大至宇宙生成毀滅,小至體內的一個細胞,都分分鐘依循著道運作。它的本質幽微莫測,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第21章,它幽暗不明、難以捉摸卻又真實存在,可見其以虛無為本體、清靜為宗。

道家講「尊道貴德」,就是因為道才是最終極的本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等同於自然,它不生不滅,無時無處不在,而它的外顯、體現就叫做「德」。最簡單來講,道在人的心中叫做良心,而做有良心的事,才有德行。道與德不同,因為德並非神明造化的根本,兩者可以看做一體兩面的關係。人要悟道、修道、證道,必須培養高超的品德,才能親近道,進而得道。

道德經第1章又提:「道可道,非常道」,告訴我們道是整體周全的,老子這一說等於告訴諸子百家,他們的論述各有各的道理,但都只是片面,人們只要提出相反的論點,就會永無止境的辯論,沒有圓滿的答案與理論。道必須是虛無的,才能包容無限種可能性,就像杯子要有凹陷(空虛處),才能裝水一樣。 道還有一特殊性質為「三」,這是東方人特有的觀念,談的是可能性,對一種模糊空間的容忍與解釋。按西方邏輯二應該生四,而不是生三,但是仔細去想,在真/假、能/不能、要/不要、0/1…中間還有多少可能性,是看其他的條件才能決定的,而這可能性就可以歸為三。從量子物理學來看,薛丁格的貓在揭開答案前也是存在一種非生非死、又生又死的狀態可能性。 道德經短短5,000字,卻是全世界哲學家、科學家極尊崇,且探究不完的思想瑰寶,身為炎黃之後,有幸用中文領略神人所遺留的曠世智慧,實在應謙卑、珍惜。
 
arrow
arrow

    華神報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