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用現代環境來講,就是對名相(虛名與物相)的貪愛執著,造成「爭」名奪利、道「德」魔人的現象。而人對名相的概念則從本篇的第一句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當所有人對美有一種”主觀”的共同感受(客觀的人事物本來沒有美醜之別),那自然會產生喜歡”美”而厭惡”醜”的分別心;因為道德規範的訂定與尊崇,自然產生”偽善”的問題,只要看大眾運輸工具「博愛座」引起的紛擾,就能明白。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形名的概念一旦浮現,立刻無法避免因為比較而產生的相對兩面:存有與否、難或易、長或短、空間/時間造成的高下/前後、初發之聲與後成之音,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博愛座一誕生,就形成了讓或不讓、有愛或沒有愛的分別心。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此在處理形名所生的問題上,老子提出聖人皆以「無為」的方法來處世(事)的觀點─將自身契合於「道」(即天人合一),體現去除我欲/我執的狀態,依循自然法則,不生爭鬥心,也因與大道同寬廣,而能融於事物中掌握先機,在事物外風行草偃,最後不須言語自然達成目的。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再次體現「道」與「聖人」的德性,他們參與萬物的生化發展,不曾離開;創生卻不占有,占有就限制其自然發展的潛能;實行了作為,卻不自恃偉大;也不居「生」與「為」之功績。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正因為不居功,所以沒有去除功績的問題,甚至回到前述,是一種連「功」這個概念都沒有的境界。
追蹤我們
華神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huasenhug/
華神官方網站:http://huasenhug.com/
華神IG / Twitter:@huasenhug
留言列表